日本无条件投降4个月之后,为何中日军队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冲突
1945 年 12 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四月有余,华中大地却再起硝烟。粟裕亲自指挥的高邮战役骤然打响,中日双方及伪军共投入 15 万人兵力,这场被称为 “抗日战争最后一役” 的激战,不仅终结了日军在华的最后抵抗,更击碎了国民党借日军之手遏制解放区的企图。
1945 年 12 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四月有余,华中大地却再起硝烟。粟裕亲自指挥的高邮战役骤然打响,中日双方及伪军共投入 15 万人兵力,这场被称为 “抗日战争最后一役” 的激战,不仅终结了日军在华的最后抵抗,更击碎了国民党借日军之手遏制解放区的企图。
1951年早春的一天,华东军区在济南召开战例复盘会。会议才进行到第二个小时,粟裕忽然把讲稿放到一旁,说了句:“今天咱们只聊纵队。”屋里顿时安静,只剩铅笔与纸张摩擦的细微声。随后的几段即席点评,被后来不少档案记录了下来,其中最惹人琢磨的一条,就是那份“六个头等主
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决策模式,恰是很多组织在危机时刻的缩影——宁可突破底线求助外部"毒药",也不愿正视系统性问题。当国民党军接连在苏中、鲁南败给用算盘计算弹药的粟裕部队,蒋记军事集团既暴露了战术僵化,更揭示了其"胜利可以不择手段"的致命伤。
1950年4月初,南京雨后初晴。华东军区一栋灰色小楼里,粟裕推门而入,见到正在案头临帖的舒同,脱口而出:“老舒,字写得好,可别忘了那份名单。”这一幕后来被办公室记录员写进日记,为的是提醒所有人:距离攻台方案最后上报,只有三周。
“把这束白菊再摆正一点。”1984年2月7日上午十点,北京八宝山礼堂里,一名警卫轻声对同伴说。空气里混着松柏的气味与香烛的烟,仿佛在告诉来者:那位用一生打下江山的开国大将,再也不会睁开眼睛了。
1949年3月的凌晨,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灯火通明。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渡江战役迫在眉睫。机要科年轻的鞠开抱着一摞电报穿梭于帐篷之间,他不知道,这一夜将是自己人生坐标彻底改变的起点。
都说高人是高处不胜寒,但其实高人和高人之间更多的是惺惺相惜。就像被誉为战神的林彪和粟裕,他们之间也有很多的关心和帮助的。
粟裕,名字被不少军迷记下来,但如果不是拍成电视剧,可能更多人其实没怎么琢磨过。2012年湖南卫视一播《粟裕大将》这个剧,郭广平塑造的那位帅气统帅,多少有点让人出乎意料,不少观众抱着好奇看老革命成长故事。可惜剧集打开一剧情的时间轴卡在抗战胜利和淮海战役之间,剩下
粟裕并非天生的“大战役指挥家”,他从学生到军人,从班排到纵队,从敌后小战到大战役,靠的是在一线不断试错与归纳,把“能打赢的办法”全部记在脑子里,再把这些方法通过自己的组织能力表现出来。
当蒋介石的“哑铃战略”压向山东,粟裕的华东野战军面临生死考验。1947年5月,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孤军突进孟良崮。这位“御林军”统帅犯下致命错误:弃用美式重炮登山固守,又因平日骄横导致援军迟缓。华野27万大军血战三日,用刺刀劈开岩石缝,最终全歼这支“五大主力”
1950年夏天,中国东南沿海集结了65万解放军官兵、4000多艘船只、200多架战机。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:跨过台湾海峡,完成祖国统一的最后一战。毛泽东称此为“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收官之仗”,蒋介石则在台湾日夜加固防线。
此刻的谭震林正在浙江余姚乡间核对土改账簿,手边是草鞋和半截铅笔。干部汇报本队口粮,他顺手把数字改小了两百斤:“给老乡多留一点。”有人提醒典礼正在直播,他抬头淡淡一句:“肩章又不能当稻谷。”
粟裕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时曾说:“我在解放战争中,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:宿北、豫东和淮海。”豫东、淮海战役的粟裕紧张很好理解,宿北战役无论是作战规模、战役惊险程度、战场态势变幻程度均远远无法与豫东、淮海战役相比,为什么粟裕也会感到紧张呢?
1948年4月30日,华北平原的麦浪刚刚泛出新绿,西柏坡的土院里却已站满了军装笔挺的将领。院门一开,毛泽东几乎是快步迎了出来,伸手重重握住来人的手臂:“我们的英雄回来了!”院子瞬间静了半拍,随后爆出低低的惊叹声。刘少奇在旁微微点头,脸上掩不住欣慰——六年前,他
粟裕、徐海东、黄克诚。前面两个名字在新中国军事史上随口能说出来,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们有多厉害,尤其是粟裕,南征北战不说,那个军功榜单一拉开足够让后人看到“实力”二字。而第三位黄克诚,怎么说呢,他排在那么靠前的位置,却没流行到大众记忆里,不如陈赓。为什么?
1948年12月15日凌晨两点,双堆集外围的夜色阴沉到伸手不见五指,一道并不显眼的车灯突然亮起,紧接着,一辆美制M3轻型坦克慢慢掉头,逆着溃军的洪流向南移动。坦克里坐着的正是被蒋介石捧为“常胜将军”的胡琏。车体轻微颠簸,他压住肩口传来的刺痛,低声吩咐随行警卫:
这封信的字迹,不仅是比较罕见的钢笔字的形式,而且在整体形式上,还表现出一种魏晋风韵,尤其是在这封信中,将这种魏晋小楷的用笔之道,得到了最为完美,最为美好的应用,写出了一种崭新的模样。
1976年端午节,中国台北一户人家,饭桌上热闹非凡。家人正低头夹菜,忽然传来老者的一声吩咐:“小越,去书房把我的笔和纸拿来。”
1975年的夏天,中国社会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缓慢运转,政治空气沉重,但人间的喜悦并不会完全消失。
从这封信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叙述“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,你可以安心修养,直至病愈。”,看到这样的字样,让人眼睛顿时都湿润了。